直升機是何時出現的?
於上篇的「曼德拉效應」個案專輯中,分享了遙控飛機及其他遙控器械,例如:遙控坦克及遙控導彈,原來早在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7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出現,並且能夠非常精準遙距飛機上的導彈擊中地上目標。
這種遙控技術,根本不可能出現在舊現實,因為數碼晶片出現前,根本不可能穩地定遙控空中最少以3個頻道3D方式飛翔的飛機,更何況,這並非遙控玩具的小型飛機,而是長十呎以上的飛機。
假如以舊式盤管Coil的開關來遙控,飛機會在空中不斷搖晃,不可能如上星期影片所見,能夠極穩定地飛翔。
今集「曼德拉效應」個案專輯,會繼續分享一種飛行交通工具的科技,極可能因為「曼德拉效應」,比我們認知的歷史早幾十年已經出現。
這種飛行交通工具就是直升機,於大家的記憶中,直升機是何時出現及應用在戰場呢?在你的記憶中,最早看見直升機,是否1960年代美國的越戰呢?
大家都知道,直升機可以垂直升降以及停留在空中,所以於越戰的叢林戰中,直升機非常適合用作救援及近距離地面攻擊。
我們大部分人的記憶中,直升機第一次出現是50年前1960年代的越戰,部分人則在60年前1950年的韓戰中,見過極少量直升機用作運送傷兵。
但在現今現實中,原來直升機早在1940年代,甚至早在1930年代已經出現,並且技術非常成熟,甚至可以在空中作出垂直循環打圈(Loop the loop)的高難度動作。
假如大家對直升機有研究,試問直升機要到哪個年代,才可以做出垂直循環打圈的高難度動作呢?
以下,是2004年美軍阿柏奇直升機垂直循環打圈的高難度動作。究竟,1940年代的直升機,有沒有可能做出這種高難度動作呢?
在我們的舊記憶中,最早是1970年代,甚至1980年,美軍阿柏奇直升機才開始做到這種高難度動作。
以下影片,是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多種不同外形的直升機。
假如7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已經出現這麼先進及不同款式的直升機,甚至可以輕易做出垂直循環打圈的高難度動作。
為何34年前,即1983年上映,一齣以阿柏奇直升機為藍本的動作電影《藍霹靂》(Blue Thunder),會在電影尾聲,由男主角駕駛電影中形容最先進的「藍霹靂」直升機,在空中與另一架重型軍用直升機交戰,並以垂直循環打圈的高難度動作反轉局面,令自己由本來被敵機從後追趕,變為反過來追趕敵機後方,並成功發炮擊落敵人。
試想,假如1983年,以直升機垂直循環打圈的動作並非一種新技術,而是當年的4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舊款直升機都能夠輕易做到,為何電影結尾,還會以這種動作成為全電影結尾的最高潮情節呢?
彷彿只有最先進的直升機才能夠做到,甚至形容為前所未見呢?相信,錫安教會的弟兄姊妹都知道,日華牧師可說是遙控飛機和直升機的專家,甚至曾親身設計過不少遙控飛機。 詳情可以觀看《錫安日報》網站中,日華牧師個人博客「牧師BLOG」之「麻麻的飛機世界」。
當日華牧師看見以上影片,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出現如此高性能的直升機時,都不禁驚訝地表示絕不可能。
就以影片中,1940年代能夠做出垂直循環打圈動作的直升機為例,即使是今時今日的技術,都極難以單一頂部螺旋槳,甚至連尾部都沒有穩定器螺旋槳的款式,做出如此靈活的動作。當中部分款式,甚至彷彿今時今日航拍機的款式。
明顯,直升機出現的年份和發展進程的歷史,已經出現「曼德拉效應」,令直升機的發展歷史,遠遠早於我們過往的認知。
結語
科技的歷史,已經在我們眼前徹底改頭換臉,現在我們看到的歷史,又有多少將會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在我們拭目以待的當下,更要反思,人生中還有何可以自恃的呢?
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是指一些人、事、物件的現實狀況,與大部分人的記憶印象不相符,但凡出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曼德拉效應」。 這效應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有關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實際個案,正如現實所見,他於2013年離世。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他清楚記得,曼德拉於80年代的時候,經已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道、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 當這個說法提出後,竟然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從此,當現實與人們的集體記憶出現不相符,就會被標籤為「曼德拉效應」。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