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杏樹的三個考驗




從會幕中讓我們認知杏樹的三根杖,分別是會眾的杖、事奉者的杖和新婦的杖。這三根杖是三個不同考驗,外院、聖所和至聖所三個不同層次,即道路、真理和生命,三種不同獎勵。



杏樹的三根杖

第一根杖是會眾的杖,屬於外院領域,如埃及時代,摩西手上曾經變成蛇的杏樹杖。會眾的杖對應蛇的考驗,屬於道路層次,代表人在生命路途上,自然會遇上分別善惡樹的種種善惡分叉路,作出一次又一次決定。


每一個人在分別善惡樹和生命樹的教訓以外,還會另外遇上第三棵樹,杏樹的教訓,按著整套杏樹的真理,先經歷外院道路的塑造,滿足外院的所有要求,走進聖所,再滿足聖所的考驗和塑造,最終突破進入至聖所,來到神的約櫃,施恩寶座前。

第二根杖是事奉者的杖,是聖所的領域,亦是聖所的金燈臺,因為金燈臺的外型和結構,正是杏樹的花、球、杯為基礎,合共66個部件,對應聖經的66卷。金燈臺這根杏樹杖共分為七個枝子,七個枝子頂著七盞燈,代表神的七靈。

原來每位參與事奉,擁有事奉者的杖之祭司,都需要擁有金燈臺的燈光和神的七靈。事奉者的杖是考驗事奉者在封閉無陽光的聖所裡,以杏樹結構的金燈臺面對黑暗,金燈臺代表聖經66卷書,屬真理層次,而真理就代表光。自神創世以來,光明與黑暗都是誓不兩立,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聖經亦清楚指出:光明與黑暗是不能相交,沒有相通的餘地。

哥林多前書6:14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

事奉者往往需要面對光明與黑暗的兩難之間,不論是事奉者內裡潛藏的軟弱,抑或外在因素的惡勢力,事奉者都需要藉著事奉者的杖,靠著金燈臺,在兩難之間選擇道路,在光明與黑暗之間決絕地堅守真理。


最後,第三根杖是新婦的杖,是擺放在至聖所裡,亞倫發芽開花的杏樹杖,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之間,終極的生命領域。自從始祖亞當在伊甸園犯罪,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後,神就禁止世人吃生命樹的果子,從此,世人就無法擁有神的生命。

但神為人額外提供第三棵樹,就是杏樹,藉著杏樹的教訓、塑造和考驗,世人經過外院和聖所,最終走進至聖所,從道路、真理和生命三個領域,再次擁有神的生命,成為新婦。新婦的杖所面對的最大考驗,就是屬於生命領域的死亡,

第三根杖 -- 新婦的杖

神期待新婦級數的基督徒,藉著神賜予的塑造,戰勝死亡、死人復活和得著永遠的生命,甚至超越時間,得著神賜予最大及終極的獎勵,成為神的新婦,擁有與神同等,能夠相提並論的智慧和生命。我們明白到,以色列的七個節期及後加的修殿節和各種禮儀,都是為了預言人類歷史裡,神救贖計劃最後的時間表和事蹟。

所以,約翰福音11章記載,主耶穌基督親自示範應驗修殿節的活劇,就是一年裡最後的節期修殿節時,主耶穌示範了勝過死亡,叫拉撒路復活,正是描述新婦級數的基督徒達到至聖所領域時,就會經歷如神一樣掌控生命、叫死人復活。

約翰福音 11:17, 25, 38-44
17 耶穌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墳墓裏已經四天了。
25 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38 耶穌又心裏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
39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40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
41 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
42 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43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44 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  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

能夠符合神的要求,擁有新婦的杖的基督徒,不單自己擁有永生,更可以如神一樣掌控生命、叫死人復活,甚至如「天馬座行動」信息所分享,能夠超越時間流,時空穿梭返回過去、與神同創、製造歷史,改寫「已製造的歷史」,製造曼德拉效應,為啟示錄時代製造終極的場景,完成歷史最終章的謝幕。

小結

所以,在約翰福音11章,修殿完成,神確認聖殿後,主耶穌基督親自示範和應驗,最後至聖所亞倫發芽開花杏樹杖的權柄,主耶穌示範叫拉撒路復活,勝過死亡的權勢,來對比修殿節的教導。

當神確認了聖殿,即新婦後,新婦就配得與主耶穌一樣,得著杏樹杖,這個至聖所的祝福,就是死人復活及永遠審判的權柄。

備註:
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是指一些人、事、物件的現實狀況,與大部分人的記憶印象不相符,但凡出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曼德拉效應」。 這效應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有關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實際個案,正如現實所見,他於2013年離世。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他清楚記得,曼德拉於80年代的時候,經已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道、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 當這個說法提出後,竟然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從此,當現實與人們的集體記憶出現不相符,就會被標籤為「曼德拉效應」。

相關文章:曼德拉效應(一)前言-幻變的現實

《曼德拉效應系列》前導預告

相關文章:
神的啟示與神授予的權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