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曼德拉效應(四)前言-平行場景



曼德拉效應,使很多人也開始懷疑是否有平行世界,我們和其他人是否活在不同的空間?今次的曼德拉效應(四),會解答時間和現實的本質、平行場景,藉此明白曼德拉效應如何發生。



註: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是指一些人、事、物件的現實狀況,與大部分人的記憶印象不相符,但凡出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曼德拉效應」。 這效應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有關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實際個案,正如現實所見,他於2013年離世。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他清楚記得,曼德拉於80年代的時候,經已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道、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 當這個說法提出後,竟然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從此,當現實與人們的集體記憶出現不相符,就會被標籤為「曼德拉效應」。 相關文章:曼德拉效應(一)前言-幻變的現實


首先,更多曼德拉效應的例子: 
一、人體改變方面:人體結構188塊骨骼的舊記憶與新器官腸繫膜誕生。在曼德拉效應下,人類的骨骼數量,由原本的188塊,變成現今現實的206塊。原來教會中,有位弟兄曾經與家人在墳場擔任執骨工作,他清楚記得,當時人體的骨骼還只是有一百八十多塊的。另一方面,現時因曼德拉效應效應,人體器官也由原本的78個,增加一個,那就是腸繫膜,這是用於固定我們的腸臟的。雖然我們從來未聽過身體內有如此的東西,但醫學以界卻稱它「一直也存在」,只是以往未能定義為器官。 

二、國旗和城市名字改變方面:澳洲、蘇聯的國旗已經改變了外貌,而日本橫濱的名字,也由Yokohoma改為 Yokohama,當然著名的汽車輪胎品牌Yokohoma也一拼改名為 Yokohama。 

三、英王欽定本KJV聖經改寫方面:除了之前曾分享的改變外,現是在KJV 內神的稱呼God ,竟然也被改為god (假神的稱呼)。彌賽亞的名字也由Messiah 竟然變成了Messias。 


「平行場景」 

其實曼德拉效應是如何發生?而這個現象又讓我們得知,真正的現實是如何的面貌?曼德拉效應讓很多人以為,世界有平行宇宙,但這是錯的,我們有的是「平行場境」。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真正能代表我們的,是我們「靈魂」,而我們的靈魂只有一個,不會同時架在於不同世界,頂多可以切換到不同的場景。因此,平行宇宙的概念是錯的,它說的是世界上在很多個「我」,在做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世界。但正確的是「平行場境」,就是只有一個「我」,我們的一個靈魂,可以切換到不同的場景,從而發生曼德拉效應。 



第二樣,我們要明白的重要概念是,時間的本質。我們的現實好像一張張菲林片,量子物理學指出,每秒鐘由超過十萬億個獨立存在的場景組成。「時間本質」其實是來自人類意識,彷如被困在一卷正在逐格播放的電影菲林中,一直播放,我們的靈魂不斷由一格立體菲林場景跳到下一格場景,形成時間。 

而「現實」就有如不斷跳進的菲林格。電影所使用的,也只是一秒跳動72格菲林,人們已經無法看出逐格菲林,以為是一段連續的影片。正因為我們的現實每秒也有十萬億個獨立存在的場景(比72個多很多),所以如果我們身處於任何一個場景突然改變一刻間,我們跟本無法發覺。 

事實上,曼德拉效應的出現,是身處於時間流以外的神和新婦,或者得到少量時空穿梭機會的撒旦,可以改動人身處的平行場景。例如把人的靈魂從有三個D字的Addidas 場景,掉換到兩個D字的Addidas場景,人們跟本無法肉身察覺出,換轉的一刻。但原來,世界上已經有天文數字的平衡場景存在,我們可以身處於不同的平衡場景,卻仍以為大家身處於同一「現實」。 


「時間的自我修復」 

了解了「平行場景」的概念後,就可以明白到「時間的自我修復」現象。曼德拉效應發生後,為什麼有些人的記憶也會一拼被修改?為什麼有資料指,歷史中這事物早已存在?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第一種,是切換平行場景,導致我們記憶和現實發生矛盾。由於在那個平行場景那Adidas一早有兩個D字,自然有很多歷史資料指出Adidas只有兩個D字。改變了的,其實是我們靈魂身處的場景,從三個D字,換到兩個D字Adidas的平行場景。由於換了場景,所以我們記憶和現實發生矛盾。 


第二種,修改現實和記憶,導致部分人記憶和現實沒有矛盾。最新的物理學研究指,原來現實最底層,是由好似0101那些電腦碼組成,使我們的現實有如電影《Matrix》一樣。其實,神創造出的世界,也有如Programer 砌電腦程式一樣,只要改掉部分的電腦碼,就可以將整個程式一拼改掉。正正,就是現今發生的曼德拉效應,世界有關的事物都一拼改掉,難以找到證明舊現實存在的證據。 


「終極曼德拉效應世界」 

以上,主日信息就是解釋了曼德拉效應如何(How)發生,進一步,我們更加理解這為什麼(Why)發生。我們知道曼德拉效應是新婦的最後鑄模部分,但它怎樣成為新婦鑄模呢?它為新婦提供了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原來,從各種聖經被修改,人體結構被改變等等,都令到聖啟示錄的舞台預備好。以往我們看啟示錄,也會覺得天荒夜談,這些事怎可能在現實中發生呢?但當曼德拉效應發生,我們是否突然覺得,一切都變得可能? 

其實,屬於啟示錄舞台的平行場景,神在創世時已經預備了,只是等到如今末時,人們的靈魂不斷因曼德拉效應,切換到新的平行場景。而最終的終點,也是一同去到啟示錄的舞台。 



這是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四)的前言,相關詳細分享請留意這星期的文章發布!

銅祭壇、洗濯盆對比兩個毛衣人



曼德拉效應將越演越烈、擾亂內心記憶,連珍而重之的情誼,亦如輕煙瞬間幻化。其實正正為了世界終局的三年半鋪陳,這是你意想不到的三年半。


聖殿預示人類歷史的縮影
聖殿的設計, 其實是預言整個人類歷史的縮影,甚至是神創造整個宇宙和人類的目的。 以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為鑄模,鑄造出能夠與神匹配的新婦, 從外院成長至能夠進入至聖所的大祭司。
當新婦塑造完成,神就會收納祂的聖所, 而外院及天地,則會像舊衣服般被棄掉, 所以,世界接近毀滅的最後三年半,神會交給撒但, 過後才帶著千萬聖者回來,除滅一切不義。
然而,大災難中,神亦會留下僅餘的恩典, 留下外院及兩位毛衣人,讓未信主的外邦人,甚至以色列人, 可以爭取最後機會成為賓客。 這正是啟示錄11章描繪的景象,講及新婦的塑造經已完成, 由基督徒組成的教會,在神眼中已經妝飾整齊,真正的聖殿經已完成, 神可以收貨,收納教會這一個真正的聖殿, 即是用整個人類歷史成為鑄模所製造的成品。
啟示錄 11:1-3
有一根葦子賜給我,當作量度的杖;且有話說:「起來!將神的殿和祭壇,並在殿中禮拜的 人都量一量。
只是殿外的院子要留下不用量,因為這是給了外邦人的;他們要踐踏聖城四十二個月。
我要使我那兩個見證人,穿著毛衣,傳道一千二百六十天。

啟示錄11章是神收貨的時間, 但收貨的一刻,神只會收回祂的聖殿, 預表被提的時間,新婦、童女及有穿禮服的賓客將會被提, 留下外邦人及不合格的賓客,即是將外院留下來。 

延伸閱讀:


外院的銅祭壇與洗濯盆預表末後的得救機會
聖殿的設計讓我們知道,外院留下的兩件家具, 分別是銅祭壇代表的因信稱義, 以及洗濯盆代表的浸禮, 皆代表信仰的根基和初階。
舊約已經有因信稱義的特質, 就是亞伯拉罕成為以色列人的信心之父, 以及,摩西時代頒佈的律法和節期,讓以色列人藉著獻祭經歷銅祭壇, 每年獻上真正的羊,預表將要來的主耶穌會成為他們的無罪羔羊。 主耶穌亦確實於逾越節釘上十字架,成為無罪羔羊、應驗舊約節期, 所以,銅祭壇是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經歷的信仰最初階。
到了新約時代,主耶穌降生, 讓我們知道有肉身上的浸禮,即施洗約翰為主耶穌施洗, 及屬靈上的浸禮,即應驗五旬節聖靈臨到馬可樓上的聖徒。
所以,外院的洗濯盆,是代表新約裡重生得救的信仰初階, 人們只是受水浸,並非五旬職事的靈浸。 當聖殿被提後,餘下的三年半大災難裡, 已不會再有新婦及童女,他們已經進到羔羊婚筵。 即使留下來的人歷盡百般苦難,經歷啟示錄所提及敵基督踐踏聖城42個月, 但這群初信,最多亦只能經歷外院的銅祭壇和洗濯盆, 這已經是他們信仰的總和。
換句話說,他們只能停留於信仰的起步, 就是銅祭壇的因信稱義及洗濯盆重生得救的水浸。 即使他們希望努力成長,也無法進入已經被提的聖殿或至聖所, 極其量只能成為賓客,不能夠成為童女或新婦。

延伸閱讀:

僅僅得救的賓客
為何不能夠取得童女和新婦的資格呢? 因為,聖所和至聖所都被提後,已經再沒有事奉的場所, 亦沒有人能夠成為聖所的事奉者。
既然沒有機會由賓客成長至事奉者, 亦意味著他們永遠不能夠成為童女,當然更無法成為新婦。 所以,最後三年半裡, 兩位毛衣人就是預表外院兩件家具, 舊約以色列人的銅祭壇,及新約基督徒的洗濯盆, 負責於三年半大災難中,傳道1260日,成為世人苦難中的答案, 提供外院兩件家具所預表的初階信仰經歷,因信稱義及浸禮, 讓留下來的人能夠成為合格的賓客。

結語:
當你閱讀《聖經》,必然也會看到《啟示錄》中七年大災難的描述,曼德拉效應的出現,彷如為全人類進入驚恐徬徨之先,作最後的警,把自以為不朽的完全震撼,把自我自恃的攻破,讓人在最後趕上得救的機會。

【補充︰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是指一些人、事、物件的現實狀況,與大部分人的記憶印象不相符,但凡出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曼德拉效應」。 這效應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有關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實際個案,正如現實所見,他於2013年離世。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他清楚記得,曼德拉於80年代的時候,經已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道、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 當這個說法提出後,竟然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從此,當現實與人們的集體記憶出現不相符,就會被標籤為「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早已在你我身旁蔓延⋯⋯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曼德拉效應專輯34︰King James Version《聖經》被修改的金句(2)



從上篇的內容,我們可以看見King James Version Bible被改動的地方很明顯,這篇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改動,原因是因為,這節經文的中文和合本《聖經》,同樣產生了「曼德拉效應」。



獅子與綿羊變了??與綿羊

《以賽亞書‧11章6節》這段經典金句,記述了新天新地的美好光景,獅子與綿羊和平共處的時代。

以賽亞書11章6節:
「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

但不論中文或英文譯本,都彷彿由獅子與綿羊和平共處,變成了豺狼與綿羊和平共處。

我們再看看英王欽定本,現在變成怎樣?

Isaiah 11:6

The wolf also shall dwell with the lamb, and the leopard shall lie down with the kid; and the calf and the young lion and the fatling together; and a little child shall lead them.

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見豺狼與綿羊同住,和平共處的現象。但很多人的腦海中,一直也是獅子與綿羊同住,而不是豺狼與綿羊同住。

既然,中文也是寫成豺狼的話,是否只有我們記錯呢?答案當然不是。

當你於網上搜尋Isaiah lion and lamb,會發現所有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所設計的大量經文圖都是獅子和綿羊,並且正是引用剛才所讀的《以賽亞書‧11章6節》。
 

不但如此,除了經文圖之外,過往,西方社會亦有很多以獅子與綿羊同住為題材的《聖經》工藝品。

甚至有大型雕塑,亦是以此為題材。
 

不但如此,更有大量事奉團體,以獅子和羊命名。

試問,會否所有團體的領袖,甚或所有信徒,都集體記錯呢?

他們以獅子和羊為團體名稱,難道他們都沒有看過《聖經‧以賽亞書‧11章6節》嗎?更離奇的是,當我們嘗試尋找以豺狼與綿羊命名的事奉團體,卻一間也找不到,奇怪嗎?由於這段金句,帶著兩個極端環境下,獅子與綿羊和諧共融的美好願景,因而深入了西方社會文化。

我們看看一些獅子與綿羊的海報,都是引用《以賽亞書‧11章6節》。

因此,當獅子與綿羊同住,變成了豺狼與綿羊同住,隨即變成廣泛被談論的「曼德拉效應」,人們紛紛尋找以往提及獅子與綿羊同住的片段。

而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196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演講片段中引用這節經文時,也是提及獅子與綿羊同住。


我們都知道馬丁路德金本身亦是一名牧師,在接受諾貝爾和平獎的重要場合中,會隨便引用一個錯誤比喻嗎?

而且Lion and Lamb不單會於講道中提及,亦常常於電視和電影片段出現,已經成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或許有些人會問,是否《聖經》其他地方曾提及獅子與綿羊同住的經文呢?答案當然是沒有。現在的英王欽定本中,原先兩節有著獅子與綿羊的經文,《以賽亞書》的11章6節及65章25節,都變成了豺狼與綿羊了。所有經文都沒有獅子與綿羊和平共處的概念。


假如一向也是如此,為何過去的歷史上,眾多人都記得是獅子與綿羊同住,而不是豺狼與綿羊同住呢?
 


這是第一次,我們發現中文《聖經》可能被改寫的現象,中文和合本《聖經》中,不論是《以賽亞書》第11章6節或是65章25節,都寫著豺狼與綿羊,而不是獅子與綿羊。

我們是否看見,這些大量改動的經文,不單是家傳戶曉、耳熟能詳的經典金句,亦是印證主日信息所提及,時空穿梭改變歷史的情況。

另一方面,亦印證《阿摩司書‧8章11節》,於末後日子,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而是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就是現今的情況,於末後日子中,神收回祂的《聖經》。

甚至,這些經典金句的相關產品,往往是基督教書室的最暢銷產品,為他們賺取豐厚的金錢回報。

當《聖經》突然處於混亂狀態,就成了這些以《聖經》作得利門徑之人的審判。所以,於末後日子,看來《聖經》內容的修改會越來越多,任何譯本都無一倖免。

一切看似永不動搖的事物,都會被動搖,神是有意讓人從安舒的假宗教中出來,尋找真正的信仰,即神時代的帶領,這就是神給予不信悖謬的世代,一個最後的恩典。


結語

現在「曼德拉效應」的改動,已經波及到了中文《聖經》,所以我們必須要更為儆醒,繼續留意「曼德拉效應」系列,將為大家提供答案。


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是指一些人、事、物件的現實狀況,與大部分人的記憶印象不相符,但凡出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曼德拉效應」。 這效應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有關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實際個案,正如現實所見,他於2013年離世。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他清楚記得,曼德拉於80年代的時候,經已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道、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 當這個說法提出後,竟然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從此,當現實與人們的集體記憶出現不相符,就會被標籤為「曼德拉效應」。 


相關連結
曼德拉效應專輯1︰敵基督改變節期和律法
曼德拉效應專輯 2︰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的由來
曼德拉效應專輯 3︰Mandela effect與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經文變動了(1)
曼德拉效應專輯 3︰Mandela effect與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經文變動了(2)
曼德拉效應專輯 3︰Mandela effect與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經文變動了(3)
曼德拉效應專輯11:《聖經》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 被改過的字

曼德拉效應專輯34︰King James Version《聖經》被修改的金句(1)


「曼德拉效應」在不同的領域的改變,大家都已一目共睹,而《聖經》就是其中一個被效應影響最大的範疇,本篇我們會繼續看看《聖經》中被「曼德拉效應」影響改變的地方。


《哥林多前書》愛篇的改變

《聖經》中,除了主禱文之外,最為人熟知的經典金句,必然是《哥林多前書‧13章4至8節》的愛篇。

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的愛篇,不單基督徒會認識,甚至很多外邦人亦會知道。

由於愛篇較長,我們先讀一讀未被時空改寫的版本。

當然,這個版本已經無法在英王欽定本中找得到,我們會記得,第一節經文是Love is patient。因此,於網上搜尋這字句,就會發現大量舊版本的圖片。


當我們讀的時候,會發現英王欽定本確實如詩章般優美,幾句經文,簡單的用字,卻有著鏗鏘的節奏、深刻的意境。


1 Corinthians 13:4-8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 It is not rude, it is not self-seeking,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It always protects,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rveres. Love never fails.

短短的經文中,可說是將愛的情感,描繪得淋漓盡致。然而,現今的英王欽定本,已經變成怎樣呢?

由於這段經文較長,並且是一段非常經典的經文,所以,我們會逐節比較。現在,就讓我們先打開一本英王欽定本《聖經》。

哥林多前書13章4節:

愛是恆久忍耐love Is patient,已經變成了Charity suffereth long,愛篇頭三個字已經完全被改換。


又有恩慈love is kind,變成了and is kind;


愛是不嫉妒It does not envy,變成了charity envieth not;


愛是不自誇it does not boast,變成了charity vaunteth not itself;


不張狂it is not proud,變成了is not puffed up。


總括而言,13章4節的經文,幾乎每一個字都改變了,變成我們不熟悉的經文。

哥林多前書13章5節:

不做害羞的事it is not rude,變成了Doth not behave itself unseemly;


不求自己的益處it is not self-seeking,變成了seeketh not her own;


不輕易發怒it is not easily angered,變成了is not easily provoked;


不計算人的惡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變成了thinketh no evil。


同樣,當逐節對比,發現大部分經文都完全改換了。

哥林多前書13章6節: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變成了Rejoiceth not in iniquity, but rejoiceth in the truth。


哥林多前書13章7節:

凡事包容it always protects,變成了Beareth all things;


凡事相信always trusts,變成了believeth all things;


凡事盼望always hopes,變成了hopeth all things;


凡事忍耐always perserveres,變成了endureth all things。


哥林多前書13章8節:

愛是永不止息love never fails,變成了Charity never faileth。


整篇愛篇,很多字都已經被修改了,當中的語法,彷彿完全反過來,是由中文的和合本《聖經》譯成英文。

最重大的修改,當然是將所有愛情Love,統統換成Charity,即慈善、慈愛和博愛的意思。


相信對英文《聖經》有少許認識的弟兄姊妹,必定會記得愛篇是用愛情Love,而不是慈善、慈愛Charity。

由於這些改動實在太奇怪,讓人難以理解,以下,我們特意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應用英語語言學博士畢業生,「2012信息」翻譯部同工黃頴思姊妹Janice Wong,從英語角度分析新改動與舊版本的分別。


訪問內容文字摘錄:

我幾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應用英語語言學系博士畢業,現在於八大院校其中一間當講師。

當我看見牧師分享Mandela Effect(「曼德拉效應」)時,亦講到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其中一段就是講愛篇。

愛篇當中,我想提一個字,就是裡面用的Charity,現在看到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裡的Charity,對於一般的普羅大眾來說,如果他們對《聖經》沒有一定的認識,或者他們不像我們(錫安教會)那樣,有(日華)牧師分析,或翻查原文,其實我想一般的大眾都會對這個字(Charity),有一定的誤解的。

因為大家都了解到,Charity這個字是可以解作「仁慈」、「慈善組織」,或者通常大家會說,辦慈善活動都會用Charity這個字。

所以如果在那段經文裡面,現在我們看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裡面,我們看見Charity以我們過去對愛篇的認識,就是用Love(愛)這字(代替)的時候,我想在普羅大眾心裡,是會存有一個誤解,或者他們未必會很明白當中所表達的意思,除非他們有機會去翻查原文,否則就必定會對裡面有誤解。

另外一點,就是它(英王欽定本)裡面用的英文,那文法是一些,我們稱為「近代英語」,即是Early Modern English,不是「現代英語」,即是Modern English,所以在行文等各方面上,有機會比較難去理解,因此,對於現在一般大眾去看這段經文時,他們也未必會很明白。

事實上,被改動的,不僅是實體印刷本,網上版本亦已經被改動。現在,我們進深研究一下,由Love改為Charity的變化。

當我們用現今已經改變了的英王欽定本搜尋Charity,會發現這個字出現了二十多次。

剛才所讀的愛篇,Charity這個字的Strong no是G0026,即是《聖經》提及的三種愛之一的Agape。

《聖經》裡,Agape有二十多次以Charity形式出現,而以Love形式出現則有八十多次。


但是,大家記憶中,Agape的意思必定是愛,代表神對人至高的愛,從來不是慈善Charity的意思。再者,其中一段提及愛的經典經文,正好是《哥林多前書‧13章》的愛篇。

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信、望、愛,是基督教的三大基石。相信弟兄姊妹於教會中,亦聽過無數次相關的教導。但假如我告訴你,這個「愛」字,從來都不是「愛」,而是「慈善」Charity,可怕嗎?

我們看看英王欽定本現在改變後的內容。

1 Corinthians 13:13

And now abideth faith, hope, charity, these three;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 is charity.

信、望、愛,Faith, Hope, Love,是基督教的重要核心價值,深深植根於西方文化,於網上搜尋這幾個字,會發現無數經文圖也是寫上這組字句,是大量人集體記錯,還是《聖經》已經於我們眼前被改寫了呢?


我們再看看,大量的工藝品都是用上Faith, Hope, Love,而不是Faith, Hope, Charity。


並且,大量事奉團體都是以Faith, Hope, Love來命名。


試問,他們改名的時候,難道全部都沒有看過《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竟然全都統一記錯Charity為Love?《聖經》中,另一節由Love改成Charity的經文,大家必定有印象,就是記載於《猶大書》。

猶大書1章12節:

「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正是礁石。」


於我們的記憶中,「愛席」這個字必定是feast of love,即是我們每個星期家聚的「愛筵」,讓大家彼此相交,一同分享的時間。

然而,現今的英王欽定本,「愛筵」竟然已經不復存在,變成了「慈善筵」feast of charity。

Jude 1:12 

These are spots in your feasts of charity, when they feast with you, feeding themselves without fear.

大家的記憶中,是愛筵,還是慈善筵呢?更有趣的是,當人們談論這個「曼德拉效應」時,竟然有人發然自己的工具書裡,因為love字前後加了符號,所以,沒有於這個時空被修改。

毫無疑問,《哥林多前書‧13章》愛篇的經典經文,於這個時空裡,已經被修改得體無完膚。(待續)


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是指一些人、事、物件的現實狀況,與大部分人的記憶印象不相符,但凡出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曼德拉效應」。 這效應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有關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實際個案,正如現實所見,他於2013年離世。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他清楚記得,曼德拉於80年代的時候,經已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道、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 當這個說法提出後,竟然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從此,當現實與人們的集體記憶出現不相符,就會被標籤為「曼德拉效應」。 


相關連結
曼德拉效應專輯1︰敵基督改變節期和律法
曼德拉效應專輯 2︰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的由來
曼德拉效應專輯 3︰Mandela effect與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經文變動了(1)
曼德拉效應專輯 3︰Mandela effect與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經文變動了(2)
曼德拉效應專輯 3︰Mandela effect與King James Version英王欽定本經文變動了(3)
曼德拉效應專輯11:《聖經》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 被改過的字

曼德拉效應專輯33:現實被改變後,擁有記憶如同失憶



今篇「曼德拉效應專輯33」,會分析新舊記憶同時存在的話,究竟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錯呢?當一件事物發生曼德拉效應,隨著現實被改變,就會產生一個矛盾現象,有一批人的思想裡,會存留著舊記憶,令他們知道現實與以往的認知不同了。


曼德拉效應:新舊記憶,兩批人的現象

以曼德拉效應的著名運動品牌Adidas為例,以往的串法是三個d字的Addidas,當某一刻,假設是201581日發生了曼德拉效應,有人回到過去把它改為兩個d字的Adidas

這時,第一批人會發現Adidas改了名,而且不知道是甚麼原因,大約在201581日開始,歷史從起始已經全被改換,現實中,幾乎已經無法找到任何證據,證明官方曾經存在三個d字的Addidas。相對已經改變的現實,第一批人無疑是所謂記錯了,但更準確來說,應該是記憶出現時空上的錯誤。


既然有人回到過去改變了歷史,理應全世界所有人都只有新記憶,不會有舊記憶,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他們的舊記憶仍然存在,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日華牧師以往曾分享過,人腦的回憶是屬於超時空,不單會記得過去發生的事,亦會接收將來事物傳送過來的漣漪。

所以,如果有人回到過去,改寫已經發生的事,第一批人的記憶就會出現以下兩種可能性:
一、會記得舊有的歷史回憶,並且發現事物於某一天被改變了;
二、腦海會同時存在兩段歷史,但記憶重疊了,自己亦分不清哪一段才是真實歷史。

另外,會有第二批人,明明事件是近期才出現改變,例如:Adidas的串法,是201581日才被人回到過去改寫了,但這批人的認知裡,由認識Adidas的第一刻開始,串法一直是兩個d字,從未改變過。雖然,他們的記憶與現實相符,但明顯已隨著歷史的變更而一同被改變了,以往的舊記憶都完全消失。相對現今的現實,他們的記憶是正確,沒有出現錯亂,也沒有所謂「記錯」的現象。

這一批人多數是哪一類呢?按過往觀察,他們就是相關事件的專家、工作人員,或曾以官方途徑學習的人。

以人體結構的曼德拉效應為例,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腎臟和心臟等器官的位置改變了,但所有醫生一定都是第二批人,思想中只會有新的記憶,這就不會無法醫人、無法施手術。

又例如:很多地方的地貌已經改變了,但飛機師和衛星導航都不會出錯,機師的腦海必定只有新記憶,否則就不能再駕駛飛機了。

後語:


究竟,曼德拉效應的原理是甚麼呢?請留意往後的信息,為大家詳細剖析!

相關文章:
曼德拉效應(一)前言-幻變的現實

備註:

(1)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是指一些人、事、物件的現實狀況,與大部分人的記憶印象不相符,但凡出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曼德拉效應」。 這效應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有關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實際個案,正如現實所見,他於2013年離世。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他清楚記得,曼德拉於80年代的時候,經已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道、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 當這個說法提出後,竟然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從此,當現實與人們的集體記憶出現不相符,就會被標籤為「曼德拉效應」。